江苏省气象传感网技术工程中心技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纪要

发布者:朱永生发布时间:2021-12-08浏览次数:146

会议时间:2012年6月3日,下午2:30

会议地点:江苏体育宾馆二楼OK厅

参会人员:

学术委员会成员:贲  德  院  士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14研究所、

李  柏  研究员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行鸿彦  教  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沙奕卓  研究员   中国气象计量站

高太长  教  授   解放军理工大学

王巧樑  研究员   南京中网卫星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阮增苗  研究员   中电集团物联网创新研发中心

薛明方  研究员   江苏省无线电科学研究所

孙星明  教  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唐慧强  教  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禹胜林  研究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陈苏婷  副教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特邀嘉宾:

李北群  教  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

张建伟  教  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助理、科技处处长

工程中心人员:

葛俊祥  教  授   江苏省气象传感网技术工程中心主任 

陈苏婷  副教授   江苏省气象传感网技术工程中心副主任

李  鹏  副教授

主持人:贲  德  院  士

记录人:周  勇  学术秘书

 

会议内容纪要如下:

      一、李北群副校长致辞,向莅临会议的各位专家介绍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近几年的学科发展情况、教学科研取得的成果;介绍了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情况,国际化进程,每年派遣年轻教师出国培训等情况;介绍了电信学院的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三位一体建设情况,对工程中心的发展给予了肯定,并对工程中心的发展提出了高度期望。

      二、张建伟处长致辞,从学科发展和科技成果方面介绍了学校的情况,介绍了电信院及南信大传感器研究的发展以及科技处跟踪管理;介绍了工程中心产业化的工作、成果转化、在研究项目等基本情况;同时也希望在座的各位专家对工程中心的建设多提宝贵意见,将工程中心发展壮大。

    三、工程中心主任葛俊祥教授做了工程中心工作汇报,汇报内容分四个部分展开:

1. 工程中心概况:

      工程中心是2009年底由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成立的省级工程中心,工程中心以“运行机制企业化、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方向市场化”为指导思想,以服务气象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服务社会并推动高校科研发展。工程中心现有科研人员32人,其中专职人员18人,客座人员14人,专职人员中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8人。

      工程中心有4个研究方向,分别是:①气象雷达技术,从事毫米波雷达研究、气象雷达探测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②传感器技术研究,从事微功耗、智能化、自组网、自适应传感器的研究;③气象仪器仪表技术研究,从事多要素集成化气象仪器仪表装备的研发;④气象信号处理、通信与信息安全技术研究,结合RFID、北斗等,从事气象传感网技术,气象信息安全技术等研究。

    工程中心组建了5个团队,分别是雷达团队、气象仪器仪表团队、气象传感器团队、通信团队和气象信号处理团队。建成了5个基础实验室,分别是大型微波暗室、EMC电磁兼容室、超净化室、气象风洞室以及可靠性实验室。

      工程中心现已建成两个平台:企业研究院平台及毫米波气象雷达系统重点实验室平台。企业研究院平台实现向运行机制企业化、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方向市场化的目标转变。现已建成的企业研究院有:无锡气象感知研究院、卫星通信技术研究院、易龙防雷技术研究院、三宝智能交通研究院、中创软件技术研究院、亚太影像工程与数字城市研究院以及华博虚拟现实研究院。

2. 取得的成果

    自成立以来,工程中心现已发表论文190篇,其中SCI 6篇,SCIE 6篇,EI 53篇,获得科学技术论文奖4项;申请专利84项,授权64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授权5项,实用新型专利72项,授权57项,外观专利2项,授权2项。

    科研项目立项55项,到账金额1197万元,其中军口863项目1项,国家行业专项主持2项,参加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级项目11项。

    研究所学生论文(第一作者)10篇,专利12项,省优秀硕士论文1项,研究生主持科研项目3项。

    成果转化方面,目前已研制成功2个仪器:大气电场仪、自动气象站信号模拟器;完成成果转化3项:超宽带天线、自动气象站信号模拟器、灾害预警信息接收系统。

3. 验收准备情况

      平台建设:结合传感网与现代气象装备优势学科、气象探测与信号处理重点实验室,采用三位一体的形式建设,建设了5个基础实验室(大型微波暗室、EMC电磁兼容室、超净化室、气象风洞室以及可靠性实验室),工程中心场地装修、调整等已经完成,建有研发用地超过1600平方米,气象观测场地3000平方米;

    人员配置:电信学院内建成5个研发团队(雷达团队、气象仪器仪表团队、气象传感器团队、通信团队和气象信号处理团队),学院外,还有信控院张颖超教授的物联网团队、唐慧强教授的气象仪器团队,计软院的信息安全团队等。

    设备购置:建设投入300万元,购置设备共390件。结合优势学科的设备投入,现已建成完善的研发试验设备;

    取得的科研成果:(同上第2条,这里只统计了电信学院的成果,不含其他学院)

    目前已经成功研发2个仪器,并成功转化科研成果3项。

4. 经费使用情况

    省财政拨款加学校配套资金共投入320万元,其中用于设备购置费用300万,用于环境改造费用20万元。

四、工程中心汇报内容和验收问题研讨

      通过汇报内容及各位专家的讨论,一致认为工程中心的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的成过明显,目前验收没有问题,完全可以迎接验收;下一步工作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争取早日获得发改委的批文,成立正式获得认可的省级工程中心。面临的问题在于验收后如何更好的发展,需要从几个方面去努力:a)  运行机制:工程中心应该实行企业化运作,要依附于学校,可向公司化转变,适应市场及产业化的需求;b)  经费支持:在省里没有经费支持的情况下,学校及院里应尽所能的提供经费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工程中心自身通过市场化运行,实现自造血功能,只有争取到经费的支持,工程中心才能更好的发展;c)人力资源:工程中心要发展,必须有一批公关能力强的人才,培养人才也是工程中心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推动重点实验室及学院发展的一个助推器,护卫促进。

工程中心需努力改进的方向如下:

    1、工程中心的建设工作有待继续完善。工程中心的建设目前局限于工程中心内部的科研力量,规模较小,成果略显单薄,应集合全院乃至全校的力量进行建设,集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方面的优势,将理科和工科结合,发展工程中心;

    2、工程中心建设应立足行业发展的大方向,瞄准目前气象行业有紧迫需求的产品进行研发攻关,立足行业发展的最前沿,争取做到引领行业发展的方向;

      3、工程中心建设仍需明确自身的定位,应体现出“运行机制企业化、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方向市场化”来,引入市场、企业和研究所,如北斗检测中心、中国气象局毫米波云雷达重点实验室等占领市场高地的科研机构,建立广泛的合作。工程中心需要注册一个具有企业性质的机构,建设企业化运作平台,具有企业化运行的专门负责人,从而促进工程中心的企业化发展;

    4、工程中心的建设需要做长期规划,站在气象行业发展的高度,着眼未来的前景,制定长期战略是什么,明确战略优势;做到放宽视野,瞄准大的产业,要做二、三十年长期的发展规划,而不能仅着眼当前;

    5、工程中心不同于重点实验室,是要实行产业化的,因此相关技术可以不是最先进的,但一定要是成熟的,可靠的;

    6、工程中心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人才,不仅为工程中心及学院培养科研能力强的研发队伍、师资队伍,而且要作为工程型硕士的培训点,承担研究生的培养的工作,这和企业的工程中心的使命不同之处。

工程中心验收准备工作的建议如下:

    1、工程中心的验收要积极主动,要坚持不懈地要求省发改委进行验收,才有可能最终获得发改委的最终通过,不能半途而废,前功尽弃。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需要学校多方面给予协助;

      2、工程中心的验收需要在形式上和内涵上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增大验收通过的可能性。形式上,对照申报书的验收指标要求,集合重点实验室、优势学科的建设内容、经费使用情况、科研成果以及成果转化,甚至全校的优势资源,纳入工程中心的验收内容上。所有建设内容和成果都应该在验收材料上有所体现;

      3、工程中心的验收工作在内涵上一定要体现出学科优势-----气象行业,一定要瞄准气象行业的迫切需求制定战略目标,体现出对国家应用气象发展具有的实际重大意义。工程中心应该放宽视野,瞄准气象整个行业优势和目标,验收材料应体现出集合全院甚至学校的力量,去引导整个行业的发展。工程中心的验收工作一定要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长期战略是什么?战略优势是什么?一定要放宽视野,瞄准大的产业,要做二、三十年长期的发展规划,体现出可持续发展及其对地方、国家带来的具有作用;

    工程中心的验收工作需跳出高校的圈子来,站在服务行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角度上,体现出“三化”的精神来,周边浦口高新开发区的企业甚至南京市和气象行业的优势和成果都应体现在验收准备材料内。




返回首页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江苏省气象传感网技术工程中心 NUIST备8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