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气象传感网技术工程中心技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纪要

发布者:朱永生发布时间:2021-12-08浏览次数:173

会议时间:2012年11月17日(周六)09:30

会议地点:江苏南京香阳楼绿博园店第三会议室

参会人员:

学术委员会成员:贲  德  院  士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14研究所、

李  柏  研究员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行鸿彦  教  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沙奕卓  研究员   中国气象计量站

高太长  教  授   解放军理工大学

王巧樑  研究员   南京中网卫星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阮增苗  研究员   中电集团物联网创新研发中心

孙立新  研究员   江苏省无线电科学研究所

王  建  研究员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七二四研究所

唐慧强  教  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息与控制学院

禹胜林  研究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陈苏婷  副教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特邀嘉宾:

    李北群  教  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

    张建伟  教  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助理、科技处处长

工程中心人员:

    葛俊祥  教  授   江苏省气象传感网技术工程中心主任 

周  杰  教  授   江苏省气象传感网技术工程中心副主任

主持人:贲  德  院  士

记录人:周  勇  学术秘书

 

会议内容纪要如下:

一、李北群副校长致辞

      李副校长首先向莅临会议的各位专家致以诚挚的感谢,希望工程中心的发展得到专家的指导和指示。接下来,李副校长介绍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近几年在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方面的显著工作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取得了0的突破,2012年共获得78项资助,其中有3项重点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及社科奖7项;开创了多学科共同发展的局面,省级的重点实验室以及工程中心已经覆盖了所有学科。特别提出今后学校的发展奖集中精力配备必要的科研编制及管理人员,加大经费支持并完善各科研基地的制度。同时,李副校长也对工程中心的发展提出了希望,希望提高科研基地设备的使用效率,积极进行校企合作,力争培养出优秀的技术类学生,有效地为地方及行业服务。

二、工程中心主任葛俊祥教授做工程中心工作汇报

汇报内容分四个部分展开:

1. 工程中心基本情况:

      江苏省气象传感网技术工程中心(下称“工程中心”)是2009年11月经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设立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省级工程中心。工程中心以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和需求为行业背景,瞄准国内外气象探测装备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实际需求,开展气象探测装备的技术创新与集成创新研究;凝练创新团队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同时,工程中心联合国内外从事气象探测装备的科研院所、生产厂家,通过协同创新,攻克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全面提高我国气象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工程中心的建设方针是以“运行机制企业化、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方向市场化”为指导思想,以服务气象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服务社会并推动高校科研发展。

   中心结合“江苏省传感网与现代气象装备优势学科建设项目”和“江苏省气象探测与信号处理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采用“三位一体”的建设方针,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资源,集中力量建设成了高标准的省级工程中心。

   工程中心立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整合自身优势,瞄准行业发展方向及气象领域迫切需求,凝练出气象雷达系统、气象电磁探测与防护,气象传感器技术、气象仪器仪表、以及基于物联网的气象信号处理、气象通信与信息处理六个研究方向,组建了6个科研创新团队,分别为雷达系统研究团队、电磁探测与防护研究团队、传感器及应用研究团队、信号检测与仪器仪表研究团队、信号处理研究团队、通信与信息处理研究团队。

2.工程中心的建设情况

      工程中心紧紧围绕国家气象行业发展需求,在气象雷达系统、气象电磁探测与防护,气象传感器技术、气象仪器仪表、以及基于物联网的气象信号处理、气象通信与信息处理等主要方向开展创新研究;组建相应的研发团队,搭建工程技术研发平台、综合中试试验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

      工程中心现有专职和兼职人员共36人,其中:专职人员28人,兼职人员8人,专职人员中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18人,工程型硕士研究生89人。中国气象学会天气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人,中国气象水文海洋仪器学会副理事长1人,中国气象通信与信息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国家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1人,江苏省网络监控中心主任1人,江苏省气象仪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江苏省气象电子科学与技术学会副主任委员1人。国家“****”1人,省“双创人才”2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  培养对象4人,江苏“青蓝工程”人才培养对象5人,45岁以下教师全部博士化(含在读)。

3.工程中心的研发情况

      工程中心自组建以来,始终瞄准行业发展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及迫切应用需求,积极组织人员申报国家级、省级等纵向科研项目,尤其是重大项目的申报工作,开展行业前沿技术及应用需求的研发工作;此外,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积极帮助企事业单位制定方案,联合攻关技术难题。

    自成立以来,工程中心共承担了项目 30 多项,科研经费总计 2664 万元,中国气象局行业专项2项,共计1598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5 项,共计 567 万元,省级项目 3 项,共计 200 万元,横向项目13项,共计499万元。

   工程中心自成立以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共发表论文 150余篇,其中SCI/SCIE 30多篇,EI 30多篇,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特邀报告 5 次,出版专著1部。

   工程中心自成立以来,十分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尤其是产业化的成果保护,目前共申请专利90项,其中发明专利25项,实用新型专利65项,已授权专利 64项,目前已有3项专利实现产业化。

    工程中心是以市场应用,服务社会为最终目标的,通过建设的成果转化平台实现科研产品的成果转化,结合气象行业特色和地方产业的迫切需求,现已成功转化多个产品,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4.工程中心的经费情况

    项目总投资7000万元,其中原有固定资产3000万元,包含场地和设备等,新增经费4000万元,其中建筑部分投资1000万元,设备投入2500万元,人才引进、资料、技术援助、培训及不可预见费500万元。

    工程中心经过3年的建设和试运行,已建成5个基础科研实验室,分别是微波暗室、EMC暗室、毫米波实验室、可靠性实验室、超净化实验室,正在建设有气象风动实验室、全消音实验室等。

    针对六个科研方向,采购了专业的研发设备300余套,设备资产总额2500万元,其中大型设备40余套,资产总额1850万元。

5.工程中心的管理制度

    江苏省气象传感网技术工程中心暂行管理办法(总则、运行与管理、设备管理、附则)。

三、           工程中心汇报内容和建设方案研讨

    通过汇报内容及各位专家的讨论,一致认为工程中心已经具备了验收的条件,但验收报告的写作还需要进一步提炼和修正,需要修正的主要内容如下:

    1、明确工程中心的人员,便于成果数据统计,且需要补充一些重大的行业专项项目内容;

    2、注意成果是否规范,并注意科研成果的产业化的描述;

    3、注意研究团队的研究内容避免产生交错,所有的研究方向都应该围绕工程中心的主攻方向及前期任务书的要求来完成;

    4、报告书的写作应该围绕工程中心的主题‘气象传感网’来完成,紧密结合主题,注意多学科的研究对主题的支撑;

    5、修正总体研究目标,并注意汇报工程中心的人员情况、经费情况及固定的研究场所,体现出人员定编、经费一体、场所固定及财务独立的基本情况;

    6、注意证明材料的收集,突出在研究领域中工程中心工作的研究地位,并突出传感网的主线。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工程中心应该重视技术牵引,并由需求来推动其发展,建议了工程中心的规划发展方向,即应充分利用南京气象研究所相对集中的环境优势,满足市场需要,以气象雷达为核心形成产品,积极与企业合作逐步建成气象装备产业基地。

 

 



返回首页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江苏省气象传感网技术工程中心 NUIST备81012